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

发布者:人文社科处发布时间:2016-12-21浏览次数:2285

一、平台简介

为进一步优化常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新机制、新模式,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促进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经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常州市教育局、共青团常州市委员会、常州市妇女联合会和江苏理工学院共同协商,2012年6月成立“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是本市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及相关领域开发的科研与科普工作机构,挂靠在江苏理工学院运行,由江苏理工学院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共建各方积极支持中心开展工作。

二、研究方向

中心服务工作成效明显。本中心依托江苏省重点培育一级学科“教育学”和江苏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心理学”,学校心理教育一直作为学科重要研究方向。学校心理教育研究为主要任务,以学校、学习和生活心理辅导为主要领域,以青少年心理辅导研究为主要方向,以积极性、发展性心理教育为主要范式,举办全省心理学学术年会、心理——道德教育论坛或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2013),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和服务优势。

三、专家简介

中心专业团队力量厚实。中心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20多名。成员在青少年心理教育、学校心理学服务等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拓展。中心负责人崔景贵教授是莱比锡大学(德国)高级访问学者,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州市心理学会执行理事长等。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培育)一级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人。团队成员所在工作单位建有江苏理工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常州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常州市青少年心理协会和常州市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平台。

崔景贵,男,现任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二级),士生导师(兼)。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2000-2003),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2003-2005),莱比锡大学(德国)高级访问学者(2009年1月-7月2002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破格两年晋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职业教育心理学。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2007年、2011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培育)一级学科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和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心理教育学》主持人。3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省高校精品课程奖高校精品教材奖及重点教材,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厅级以上表彰奖励。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7本),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等10多项。

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省优秀团干部”、“省新长征突击手”、“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龙城师魂常州市十大杰出教师”等称号。

受聘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省终身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教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常州市心理学会执行理事长等。

胡维芳,女,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心理。近年来,在《心理科学》、《教育研究与实验》、《高等理科教育》、《青海社会科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当代青年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研究》、《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恋爱婚姻家庭心理学》;主编教材《现代心理学》、副主编教材《现代教育学》,参编教材多部。主持省级课题1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市社科研究课题多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

四、研究成果

中心研究成果影响广泛。近年来,本中心对学校心理教育、青少年心理教育等进行过系统研究,在教学科研、科普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中心成员出版专著《心理教育范式论纲》、《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职校生心理教育论纲》等,主编出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丛书(教师篇)》、《学校心理辅导新论》《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等教材,并在《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比较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30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青少年导刊》等全文转载。

在项目获批方面,中心成员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9项。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第三届、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市厅级5项,二、三等奖20多项。在常州市组织“龙城心理讲堂”、“送科学家教下乡”和“心理和谐与危机干预”论坛等主题鲜明的心理科普活动,在省内外大中小学校、部队、乡镇街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做心理科普讲座300多场,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